鲁迅生命中有三位重要的女性:母亲鲁瑞、名义上的妻子朱安以及实际的生活伴侣许广平。其中,母亲鲁瑞对他的人生轨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
鲁瑞生于清朝咸丰年间,出身于显赫的书香门第。她的祖父和外祖父都曾在京城为官,外祖父更是官至翰林学士,父亲则担任户部主事。然而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思想束缚下,这位聪慧的女子被剥夺了正式求学的机会。但这并未阻止她对知识的渴望——她会偷偷旁听弟弟们的私塾教学,被发现后仍坚持自学,靠着向人请教识字,最终将《三国演义》《水浒传》等经典名著烂熟于心。
十六岁时,在父母之命下,鲁瑞嫁给了秀才周伯宜。周家本是官宦世家,公公周介孚任内阁中书,对儿子寄予厚望。然而周伯宜屡试不第,在1893年更因父亲卷入科场舞弊案而家道中落。这场变故彻底改变了这个家庭的命运:公公被判斩监候,为保命几乎耗尽家财;丈夫被革除功名后一蹶不振,沉溺烟酒;最终在36岁便因肝硬化离世,留下39岁的鲁瑞独自抚养四个孩子(后有一子夭折)。
面对接踵而至的打击,这位曾经的大家闺秀展现了惊人的韧性。她遣散佣人亲自操持家务,变卖嫁妆维持生计,甚至用铁链约束烟瘾发作的丈夫。长子鲁迅在《呐喊》自序中回忆,自己常要从一倍高的柜台外典当物品为父亲买药。这些艰辛经历不仅塑造了鲁迅早熟的性格,也为他日后的文学创作积累了宝贵素材。
展开剩余39%特别令人动容的是,即便在最困顿时,鲁瑞仍坚持让子女接受教育。她变卖首饰送17岁的鲁迅进入南京水师学堂,后来又支持他赴日留学。这种远见卓识在当时的女性中实属罕见。她自己也始终保持学习热情,晚年还向年轻人学习织毛衣,阅读速度之快常让鲁迅为找书发愁。
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见证者,鲁瑞身上既有开明的一面——她带头放足并回击乡邻的嘲讽;也残留着封建烙印——包办鲁迅与朱安的婚姻酿成悲剧。1936年接到儿子逝世噩耗时,这位历经沧桑的老人说:还好,儿子死得不太冤枉。这句话背后,是一个母亲用毕生坚韧为子女铺就的人生之路。
正是这样一位既传统又叛逆、既柔弱又刚强的母亲,深刻影响了周氏三杰的成长,也为我们理解鲁迅的文学世界提供了重要线索。从绍兴老宅到北京四合院,鲁瑞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何为为母则刚,在时代洪流中守护着知识分子的精神火种。
发布于:天津市
下一篇:没有了
